近年来,曹县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关于返乡入乡创业的决策部署,以“引凤‘筑’曹”工程为核心,构建归雁经济“外输内服”、产业产品“内引外推”的双向赋能体系,推动“打工经济”向“归雁经济”转型。2017年以来,累计吸引11.6万人返乡创业就业,创办经济实体4.5万家,签约亿元项目49个、总投资116亿元,带动就业40余万人。曹县先后获评“国家级返乡创业改革试点县”“山东省创业型城市”等称号,5次在全国性返乡创业主体会议上分享经验,并于2024年承办全国返乡入乡创业就业现场会分——曹县经验分享会。
一、构建“联动+覆盖”服务体系,搭建返乡创业“连心桥”
(一)高位统筹,织密组织保障“一张网”。曹县始终将返乡创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成立以县长任组长、35个部门为成员的返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月通报、季调度、年考核”工作机制,形成县级统筹、部门协同、镇街落实的工作格局。在全国率先成立正科级返乡创业服务中心,设立综合信息、对外联络、项目对接3个专职股室,配备17名专业人员,统筹协调全县返乡创业工作。同时,在26个镇街设立返乡创业服务窗口,在35个大中城市建立返乡创业服务站、10处招才引智工作站,形成“县—镇—外”三级服务网络,实现“在外有站、返乡有窗、办事有专”的全链条服务。
(二)精准对接,搭建信息共享“云平台”。依托返乡创业服务站和招才引智工作站,建立6418人的《曹县籍在外人才信息库》、4.6万余人的《曹县在外务工人员数据库》,涵盖企业高管、科研人才、高校毕业生等,实现在外人才“一人一卡”动态管理。搭建“曹县返乡创业信息共享平台”,实时发布闲余创业场地租赁、项目合作需求等信息,累计促成场地对接13.26万平方米、项目合作127项。创新“云端”服务模式,开设政策“云讲堂”“云招聘”等直播活动,累计举办44期,吸引30余万人次观看,实现“指尖触达、资源直达”,让在外人员“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家乡政策、对接创业资源。
(三)情感赋能,构筑人才回归“强引擎”。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利用春节、中秋等节日举办“情满乡梓迎新年”“新春恳谈会”“凝乡聚力・共谋发展”茶话会等活动,邀请在外企业家、高校学者、创业能人共叙乡情、共商发展,累计召开各类座谈会120余场,收集意见建议300余条。在《曹县新闻》开设《归雁风采》专栏,宣传博士返乡创业胡春青、海归创业李字雷、返乡二次创业马涛等返乡创业典型事迹50余期,营造“返乡创业光荣、带动致富有功”的浓厚氛围。实施“头雁回归”工程,优先推荐返乡创业带头人担任村“两委”成员,441名在外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193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让返乡创业者既有经济收益、更有政治荣誉。
二、创新“政策+金融”双轮驱动,激活返乡创业“源动力”
(一)政策护航,打造创业环境“优生态”。出台涵盖财政补贴、场地减免、子女就学、用地保障等32条干货措施。对返乡创办实体给予政府贴息的创业担保贷款和各类创业补贴,对入驻创业园区的企业给与场地、水电减免政策。推行“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保姆式服务机制,提供“一站式”审批服务,让返乡创业者“轻装上阵”。
(二)金融助力,破解融资难贵“关键点”。设立10亿元返乡创业专项贷款基金,与曹县农商银行合作推出“人才信用贷”“返乡创业贷”“乡情贷”等专属产品,为本科生至博士生提供30万-100万元低息贷款。通过“政银企”联动,在全国92个城市、35处服务站举办“乡情贷”发放仪式,累计为2764位在外老乡授信9.73亿元,发放贷款5.69亿元,有效解决初创企业、在外老乡资金短缺问题。同时,引入多元化融资渠道,形成“政府引导、银行主贷、担保增信”的金融服务体系,累计为返乡企业融资超50亿元。
(三)要素保障,夯实创业发展“硬支撑”。强化土地保障,优先安排返乡创业项目用地指标,近三年累计供应土地1000余亩,建设多处标准化厂房。培优高校合作平台,创新“政府引导、校企协同、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模式,结合产业发展需求,详细制定省内外目标合作高校清单。例如,引进山河锦绣汉服设计馆,与20所高校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校企合作平台8个,合作开展技术攻关9项,实现了校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2024年以来,引进科技副职、汉服产业发展顾问等高端人才32人,集聚高校毕业生5060人,博士9人,海外留学生18人。清理盘活低效企业89家,盘活低效利用土地3590亩,承接返乡入乡创业项目。建设“三横四纵”交通网络,实现“10分钟上高速、40分钟到机场”,建成县级物流分拨中心、镇街配送站、村级服务点三级物流体系,降低快递物流成本,为创业企业降本增效提供有力支撑。
三、打造“产业+平台”集聚高地,筑建返乡创业“强磁场”
(一)链式招商,构建产业集聚“生态圈”。围绕10条重点产业链条和特色产业优势,依托县外返乡创业服务站,开展“以商招商”“以情介商”“以产引商”,重点引进特色产业上下游项目。例如,海口返乡创业服务站站长董玉锁投资创建东华软件产业园项目,苏州站站长孟凡鲁投资建设金辉机电产业园项目,成都站站长张太峰投资欧卡姆电器设备制造产业园项目,南宁站站长李伟投资建设的新农村项目等,形成“创建一处站点,引进一个项目、带来一个团队、落地一个园区”的倍增效应。近三年,服务站累计引荐过亿元项目42个,落地30个,带动木制品、汉服、机电制造等产业集群化发展。
(二)平台赋能,打造创业孵化“强载体”。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模式,建成国家级“星创天地”1个、省级创业示范园区3家市级9家、特色产业园11家。入驻企业1369家,其中返乡创业企业占比58.7%。大集镇电商创业孵化基地聚集汉服企业200余家,形成从设计打版、烫染绣花、成品制衣到网络销售的完整链条,2024年曹县汉服网络零售额达87.5亿元,占全国市场50%以上。同时,借助1010亩e裳之都・中国(曹县)华服智创城一期工程,建设“一院一馆三中心”(汉服设计研究院、汉服博物馆、中国古装影视剧情景体验中心、中国汉服设计大赛交流中心、中国汉服文化研究交流中心),打造联席大师工作室、联名款高端品牌、剧情网红打卡点、明星主播直播间、主题汉服体验间等五大功能板块。
(三)电商引领,开辟创业增收“新赛道”。发挥“‘中国最大演出服产业集群’‘全国原创汉服产业集群’‘中国最大木质品产业集群’‘农特产品产业集群’四个产业集群”和“全国唯一一个木制品跨境电商产业带”优势,引导返乡人员投身电商创业,全县淘宝镇达21个、淘宝村181个,数量均居全国县域首位,电商企业7906家,网店8.7万个,网络零售额达389亿元,快递发货量达1.35亿单,带动35万人创业就业。“曹县汉服APP”上线运行,入驻企业1018家,成为全国首个汉服专用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直播电商+网红经济”平台,建设云裳集饰C2M直播产业园、有爱共创直播基地,培育“花神记”“醉雨朵”等网红品牌,2024年汉服单品马面裙单月销售额超3亿元。鼓励大学生返乡从事电商产业、开展跨境电商,建成12个“海外仓”,创建跨境电商企业382家,建成1个省级电商特色小镇,木制品、汉服等产品远销200余个国家和地区。
四、深耕“归雁+乡村”融合文章,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一)产业兴村,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战略,依托返乡创业打造“一区十园五带”农业产业格局:以魏湾镇为核心的10万亩黄河故道现代农业园区,以楼庄镇万亩桃林、青堌集镇万亩芦笋为代表的10个特色产业园,以及5个万亩特色产业带,培育“曹县芦笋”“曹县麦冬”等多个地理标志产品,食品加工产业链条规上企业达29家,规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约376家,带动35万农民增收致富。大集镇孙庄村通过引导在外能人返乡,从“贫困村”蝶变为“淘宝村”,全村760户中有560户从事电商,2024年电商销售额突破3亿元,人均收入超5万元,获评“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二)人才回引,注入乡村振兴“智力源”。建立“归雁人才库”,分类储备在外企业家、高技能人才、博士人才信息4992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专项计划”,对返乡硕士及以上人才优先推荐“乡村振兴首席专家”。返乡创业博士胡春青创立辰霏服饰,引进“卡奥斯”智能制造生产线,推动曹县汉服从“来料加工”向“原创设计”转型,带动100余家配套企业升级,成为行业标杆。近年来,曹县累计吸引3名博士、50名硕士、1.2万名大学生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三)民生改善,共享创业发展“新成果”。返乡创业不仅带动经济发展,更破解了农村“三留守”问题,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全县返乡创业企业累计吸纳本地就业40余万人,其中脱贫人口5.2万人,人均年增收2.8万元。2024年,全力推动8处城区学校、8处农村学校项目建设,完成了5处中小学运动场、13处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新增学位6660个,有效解决返乡入乡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同时,返乡创业者积极投身家乡公益事业,通过捐款捐物、修路建桥,资助学生等方式回馈家乡,形成“创业反哺家乡、发展惠及民生”的良性循环。
曹县返乡创业的生动实践,既是一部“鸿雁归巢”的奋斗史,更是一曲“乡村振兴”的协奏曲。从“外出务工”到“返乡创业”,从“单打独斗”到“集群发展”,曹县用政策暖心、用服务贴心、用产业聚心,让越来越多的游子带着资金、技术、梦想回归,在故土上书写创业传奇。展望未来,曹县将继续深化“引凤‘筑’曹”工程,完善返乡创业生态,让“归雁经济”成为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为全国返乡入乡创业提供更多“曹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