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力量。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民生。为帮助企业稳岗扩岗,济宁市人社部门深度聚焦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创新建立企业HR专员服务机制,全面落实企业稳岗扩岗政策,高质量助力企业引才育才,以常态化、精准化、集成化服务,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聚焦一个“保”字,帮助企业保障用工需求
一是强化劳动力要素需求保障。深化HR服务专员常态化联系服务企业制度,选派市县681名人社干部联系包保3408家重点企业,宣讲惠企政策、摸排用工需求、协调解决难题。截至目前,已为企业推送政策信息22.6万条次,帮助企业解决人才和用工需求2.6万人,协调解决困难问题1819个。二是全面激发就业市场活力。做强“职等你来”招聘服务品牌,构建“零工早市”“人才夜市”“岗位超市”“招聘集市”服务模式,建设线上线下贯通的综合性求职招聘服务平台,对用工需求较大的行业、企业,随时增设“行业专场”“企业专场”招聘给予保障,扩大市场化就业服务供给。近三年,全市举办“春风行动”等线上线下公共就业招聘活动2800余场次,为6.5万余家企业发布岗位信息135万余个。三是提升市场化服务效能。引导市场化力量参与就业服务,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攀登进阶”行动,1家机构获评省级人力资源领军机构,1家机构获评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启动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三年倍增”计划,全市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到441家,帮助实现就业、择业和流动26万余人次,成功承办首届山东省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会。
二、聚焦一个“稳”字,帮助企业稳定就业岗位
一是延续阶段性稳岗返还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不裁员、少裁员的民营企业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稳岗返还资金用于职工生活补助、缴纳社会保险费、转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等稳定就业岗位以及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支出。近年来,全市共向1万余家单位发放稳岗返还资金2.1亿元,稳定就业岗位56万余个。二是落实鼓励企业吸纳就业优惠政策。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毕业年度和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以及16-24岁登记失业青年的,符合条件的给予一次性扩岗补助和和社会保险补贴,帮助企业稳定岗位、扩大就业。2022年以来,共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和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社保补贴等就业补贴6890余万元。三是实施“创业担保+稳岗扩岗”贷款支持政策。深化创业担保贷款“一站式”服务模式,创新推出“创业提振贷”,拓展“创贷+”服务模式,个人贷款最高可申请30万元,企业贷款最高可申请400万元。在工业园区、创业商圈等设立“创贷之家”服务驿站207处,推动创业担保贷款业务就近办、简便办。2022年以来,全市发放“创业贷”63.07亿元,扶持中小企业855家。创新推行“儒岗贷”稳岗扩岗专项贷款对吸纳就业人数多、稳岗效果好、用工规范的制造业小微企业,单户授信额度最高3000万元,2023年启动实施“儒岗贷”以来,共为526家企业发放贷款22.19亿元。
三、聚焦一个“强”字,帮助企业强化人才支撑
一是强化人才招引服务。每年年初面向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查,分产业汇总编制《人才需求目录》,通过部门网站、山东人才集团、校园青年引才大使等平台广泛宣传发布。优化提升“名校人才直通车”校园招聘活动,2022年以来,开展进校园招聘活动160场,共有2.41万余家用人单位参加活动,达成就业意向7.64余万人。二是强化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发展和市场用工需求,加大制造业高新技术、数字技能和急需紧缺职业工种政府补贴培训支持力度,开展急需紧缺工种技能培训、企业职工“点菜单”式培训、托育从业人员培训等,近三年累计培训17.5万人次,为4.6万人次发放职业技能提升补贴7980余万元。全国职业技能“两化”示范培训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召开。三强化技能人才评价。印发《济宁市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指引(试行)》,目前全市已备案自主评价企业632家,2022年以来新增自主评价备案企业548家,已有5.07万人通过企业自主评价取得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建立“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被列为全省第一批试点开展首席技师评聘工作的试点市,指导6家企业成为全省特技技师、首席技师评聘试点,评选首席技师1人,特技技师6人,学徒工8人。加强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评价,打造“儒韵风味”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品牌,老济宁烧虾股制作等4项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在人社部备案,数量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