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微山县坚持以基层劳动关系公共服务站创建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优化人社服务的强力抓手,探索推行“三高”促“三化”工作模式,打通劳动关系基层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微山实践”走深走实。
“高标准”统筹布局,推进基层架构“规范化”
统一建设标准。坚持系统谋划、精准发力,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有平台、有队伍、有制度、有标准、有成效”的“五有”原则,统一布局规划、设施设备,规范设置咨询服务区、信息发布区、调解仲裁区、招聘信息查询区等功能区域,统一服务事项、服务流程、服务时限,确保基层劳动关系公共服务站创建有序推进。截至目前,全县15个镇街已实现劳动关系公共服务站100%全覆盖。
明确事项体系。全面梳理涉劳动关系纠纷调解法律法规和服务事项,形成政策清单和服务清单,严格遵守政务服务办事评价机制、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等制度,将劳动用工备案、劳动争议调解、创业失业服务、企业招工、社会保险和治欠保薪等服务事项纳入平台,形成前台“一岗受理”、后台“分类审核”、业务集成式办理的服务体系。
整合资源力量。整合人社、工会、村(社区)等多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工作合力,组织辖区内劳动关系协调员、劳动争议调解员、工会法律监督员、律师、法律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成立“和谐宣讲团”,定期深入辖区工业园区、小微企业、项目工地,为企业和劳动者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政策讲解、法律援助等服务。2024年,“和谐宣讲团”通过点对点、面对面方式已为150多家企业提供精准指导,开展“送法进企业”“和谐大讲堂”等活动30场次,服务劳动者11000余人次。
“高精准”匹配需求,推进基层服务“特色化”
点亮商圈服务。结合微山县环湖而建实际,打造县域特色基层劳动关系服务站点,采取“一站一策”,按需提供订单式服务。在夏镇·运河湾“湾创邦”就业创业示范街区成立全市首个商圈劳动关系公共服务站,推行“劳动维权+就业帮扶”内环联动工作模式,实施实岗实训、下沉指导、精准摸排、精准服务的“两实一沉两精准”运行机制,打造集政策宣传站、劳动关系服务站、调解仲裁站、就业创业服务站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自建站以来,累计开展“进企业、送服务”系列活动12场次,完成中小微企业用工体检114家,发放《微山县“劳动维权+就业帮扶”指导手册》《女职工劳动维权手册》等宣传资料920余份。
做优新业态服务。以省级金牌劳动关系调解组织微山岛镇劳动争议调解中心、湖上红色快递驿站为依托,同“湖上快递”红色驿站连片打造成立湖上新业态劳动关系基层服务站,为湖区新业态劳动者提供合同签订指导、劳动关系协调、治欠保薪等“一站式”服务,以承办全市一类劳动关系协调师职业技能竞赛为契机,先后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三指引一指南”》《企业薪酬管理指导手册》等宣讲活动15场,提供法律援助129次,指导28名新入职女职工与平台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有力推动了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和平台企业规范化用工管理水平“双提升”。
创新流动服务。在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高楼乡渭河水街成立全市首家“固定驿站+流动服务”协调劳动关系湖上综合服务站,以固定驿站为服务中心,设置调解室、服务室、活动室、静心室等功能室,针对职工群众提供思想引领、法律咨询、心理解压等服务,针对船员提供饮水补给、航路问询、水文推送等特色服务。同时,依托劳动关系流动服务船,为偏远企业和行动不便的劳动者提供上门服务,开展法律宣讲及劳动纠纷隐患排查,将劳动关系调解开到“家门口”,船舱内“面对面”调解、甲板上“背对背”调解,实现服务触角最大范围延伸。
“高点位”保障支撑,推进基层队伍“优质化”
坚持“竞技育优”。以黄河流域和谐劳动关系高质量发展改革试点任务为总抓手,实施基层劳动关系协调员素质提升行动,通过组织职业技能竞赛、开展企业自主评价、制定协调员评价标准促进岗位练兵,提升基层协调能力。2021年以来,微山县承办市级劳动关系协调师职业技能竞赛3次,累计培育劳动关系协调员603名,为持续提升基层劳动关系治理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夯实“示范培优”。以省级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标准为引领,充分发挥现有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谐工业园区、金牌劳动关系协调员协商协调示范带动作用,协同县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合力共推,对企业高质量创建给予有力指导。截至目前,全县获评省“5A”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2家,“4A”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12家,培育县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3家,金牌调解组织1家,建成省级劳动关系和谐园区1处。
健全“强评促优”。探索建立劳动关系协调员培育机制,创新制定《劳动关系协调员职业技能竞赛规程》《劳动关系协调员评价标准(试行)》,完善协调员队伍管理办法,打通基层劳动关系治理“微循环”,为构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注入现代化治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