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领域的首要问题,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连着宏观经济、社会稳定,为促进大龄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实现就业帮扶政策的兜底性,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近几年,烟台市福山区大力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城乡公益性岗位6647人,发放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共1.04亿元,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就业,缓解了社会矛盾,又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乡村振兴赋能。
热闹的街头小巷、喧嚣的农贸市场,随处可见身着制服或红马甲的工作人员穿插在人群中忙忙碌碌,有的引导摊位小贩正确摆放,避免影响市容市貌,有的热情洋溢,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有的充当马路志愿者,疏导交通,各司其职...让原本错综复杂的城市变得紧张有序,这些人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城镇公益岗。
倪福涛是福山区的一名听障肆级残疾人,作为家里的顶梁柱,由于无一技之长,才四十多岁的年纪就多次求职碰壁,前来报名了城镇公益岗市政管理协管岗位。经沟通得知,其家属也因大龄无法找到合适工作。福山区就业中心工作人员随即指导倪福涛认定了就业困难人员,并经过民主评议、公示公开等一系列环节,正式安置为城镇公益岗。虽然扣除五险后工资仅2300多元,但是对于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希望。福山区目前在岗的城镇大龄失业人员、登记失业的残疾人、失业连续一年以上等各类群体835人,累计帮扶1317人次。
车廷富是张格庄镇车家村的一名大龄失业人员。现在他的身份除了果农外,又多了一个乡村公益性岗位的身份,因乡村公益性岗位时间比较灵活,补贴以小时工资计算,足不出村,有时负责护林防火卡口执勤,有时负责乡村主干道卫生清理,有时为村内五保老人理发,朴实的生活不亦乐乎,既不耽误自家果蔬农忙,又能够每月增加500多元收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家庭生活水平。为促进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经济收入,助力乡村振兴,烟台市福山区共开发公共设施维护类、护林绿化类、环境保护类等30余类乡村公益性岗位3952个,目前在岗人员3952人,累计帮扶5311人。
为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的兜底作用,将每一个岗位、每一分钱都落到实处,避免出现资金浪费、岗位空置、吃空饷等现象,烟台市福山区多措并举,分别在岗位开发、人员资格核验、民主评议公示公开、人员管理等环节严格把关,保障实效。
一是岗位开发环节。通过座谈会、发放公函等方式,征求区民政局、农业农村局、环卫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各区直机关事业单位、镇街的岗位开发意见,从岗位设置环节确保所开发岗位真实有效。福山区共设置了公共服务类、设施维护类、社会事业类等各类城乡公益性岗位55种4787个,累计帮扶6651人。
二是人员上岗条件甄选环节。为确保安置人员符合条件、人岗相适,福山区增加了面试环节,了解人员就业履历和安置需求,合理安置,对于拟安置人员,都要通过“山东省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系统”查询工商注册信息、“山东省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查询企业参保信息和退休信息、“中国执行信息网”查询征信信息、“企查查”查询企业高管信息等,最后再通过山东省城乡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平台对人员身份信息进行校验。
三是管理使用环节。按照“谁开发、谁负责、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城镇公益性岗位在确保最低工资的基础上,增设考核工资,各用人单位每月考核并公示,根据考核结果扣减考核工资;乡村公益性岗位则依据实际劳动和工时计算工资,不养“懒汉”。区里每年定期对用岗单位开展全面检查,及时掌握用人单位日常管理情况,对岗位管理制度不完善、人员安置环节不规范的,予以通报指正,对于无故连续旷工、无法胜任所安排工作的,予以告诫或清退,坚决杜绝“吃空饷”和“懒慢靠”等现象。区、镇(街道)、村(社区)设专人管理考核,各级常设投诉举报热线。
下一步,烟台市福山区将继续秉持就业优先原则,以提高服务质量为态度,以落实就业兜底政策为手段。建立长期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台账,有针对性开展就业帮扶;全面摸排农村剩余劳动力信息,针对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农村大龄失业人员等建立长久帮扶计划,以切实可行的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或通过城乡公益岗安置就业,提高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