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服务环境,培育壮大市场化就业和人才服务力量,促进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临沭县于2021年4月成立人力资源产业园。截至目前,产业园共入驻人力资源型企业18家,其他企业64家,直接吸纳就业人员241人,2023年园区人力资源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8亿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力资源服务支撑。
坚持政府栽树、企业筑巢,加强人力资源产业园顶层设计
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力资源产业发展,把其纳入年度重点工作,推动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同向发力。一是“一揽子”政策供给。坚持政策供给驱动要素集聚,我县深入贯彻《全市人力资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完善支持人力资源产业发展政策扶持体系,出台“孵化基地管理办法”“人才新政12条”等,起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运营方案》,从场所、经费、人才等方面制定“一揽子”政策措施。比如,对新引入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机构入园的,给予奖金20万元,对引进高端人才,给予引荐机构5—20万元奖励,对入驻企业考核成绩前三名,给予2000—2万元奖励。自2023年以来,累计兑现奖励资金120余万元。二是“一站式”精准服务。联合县行政审批局深入推进“一员通办、一次办成”政务服务改革,在产业园长期设有政务服务专员、金融服务专员、法律顾问等窗口,将企业注册、项目申报、资金申请等事项整合集成“一员受理”,全程代办帮办需要上级部门审批或特殊办理的事项。同时,积极推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岗位开发补贴、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社保补贴等政策无形认证,补贴上门。2023年以来,为人力资源产业园发放各类补贴贷款1000余万元。三是“一条龙”后勤保障。园区引入先进管理方法,制定入园资格标准,建立动态清退机制。投资100余万元统一配备办公桌椅、沙发、茶几、橱柜等办公家具,实现拎包入驻,免费供企业使用。园内持续优化共享会议室、培训教室、会客室、健身场所等配套设施,水、电、暖、互联网、物业管理配套齐全,充分满足人力资源机构办公、生活所需。同时,在全市率先建立青年优居驿站,共有100套人才公寓投入使用,解决创业者住房难题。
坚持平台赋能、资源共享,推进人力资源产业园高效运行
秉承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强化产业园区“集聚产业、培育市场、孵化企业、拓展服务”功能,辐射带动区域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一是组建了一支队伍。采取聘用制的方式,从村级警务员、党建协管员等群体中选聘一批工作责任心强、熟悉群众工作、了解村居群众情况的人员组成人才信息员,将用工方的招聘信息和务工方的求职信息进行集中归拢,协助开展人才政策宣传、各类人才信息排查、发布人才招聘信息、人才培训和学历提升等工作,为灵活就业者提供求职登记、培训报名、创业指导、政策咨询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建立积分考核和奖惩兑现机制,解决企业“用工难”“用工荒”、农村人才“就业难”的问题,打通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共有600余人,实现了所有村居的全覆盖。二是成立了一个机构。成立全市首家混合所有制办学机构—临沭县继续教育学院,把创业创新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在岗能力提升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中短期培训作为主攻方向,致力于“技能型”人才的继续教育和二次提升。同时探索“培训提升+就业创业+跟踪服务”的全链条培育机制,让“无业者择业,有业者乐业”。自成立以来,先后举办大学生创业培训班、人力资源培训班、养老护理员培训班等30余期,培训学员3300余名,有近七成学员实现创业就业。相关做法在《中国人才》等杂志上进行发表。三是举办了一批活动。采取“线上+线下”模式,联合县人社、融媒体等部门定期开展大型招聘会、送岗位进社区、直播带岗等活动,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灵活、高效的就业平台。今年以来,累计开展以“才聚临沭”为主题的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8场,为120余家企业提供5000余个岗位信息。连续两年开展在校大学生假期职业规划专题培训,近2000名学生接受辅导,帮助学生提升职业规划能力,促进毕业生早就业、就好业。
坚持补链强链、抱团发展,促进人力资源产业园做大做强
聚焦四链融合,积极拓展“一园多区”发展模式,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植入工业园区、产业园区。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一是上下共融。把人力资源产业园的战略基点锚定在服务产业发展上,聚焦高端智能装备、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3+2”产业体系,精准对接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的人力资源服务,降低企业人工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园区现有18家入驻企业与全县16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每年为柳编、化肥、脱水蔬菜等行业输送劳动力、季节工1万余人次。二是内外链接。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多次组织人力资源企业开展县外园区互访、观摩学习、研讨协作等活动,学习借鉴外地人力资源产业园先进管理运营经验。联合县委组织部在上海、青岛新建招才引智工作站2处,积极拓展县外人力资源业务。与和君、海智泰达等20余家知名人力资源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帮助企业引进国内外院士、博士等高端人才40余名,行业辐射济宁、枣庄等周边市区。三是强弱互助。积极举办入驻企业青年人才联谊、创业者沙龙、直播带岗、515人才日、创业企业观影等活动,加强业务合作,形成“1+1>2”的放大效应。比如,常林劳务30余年来先后与烟台港、青岛港等许多大型国企和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被评为市级乡村振兴劳务基地,打造的“沭兴工匠”做法被评为全市首届十大劳务品牌。信仁劳务在全市所有县区建立服务网络,今年帮助3000余名劳务人员实现就业。
姚德 朱昕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