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19日正式闭幕。《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双创”阵营不断扩大,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成为稳就业的重要力量。在“双创”引领下,新一轮促就业政策加码升级,央地联动、区域抱团发力成新亮点。
此外,有关部门还在密集谋划创业带动就业新政,从政策释放的信号看,瞄准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奖补、税收、融资等一揽子支持政策将加快落地,更多支持新业态的配套细则也有望出炉,加快破解创业就业痛点难点。
“双创”有力支撑高质量就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97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54%。5月,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5%,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下降。
“双创”成为稳就业的重要力量。“这两年我们加大‘放管服’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推动‘双创’发展。新型就业、灵活就业人数大量增加。”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指出,前5月新登记企业达到286万户,日均达到1.89万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户数同比增长20%以上,新动能的发展对就业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撑。
如火如荼召开的双创活动周也成为“双创”促就业的一个缩影。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到处洋溢着澎湃的创新创业热情,其中不乏大学教授的身影。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肖楠告诉记者,“教授创业已经成为‘双创’生态下的常态,完全可以科研和创业两相兼顾。”
双创周期间发布的《中国创业孵化发展报告2019》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创业孵化机构总数达到11808家。其中,科技企业孵化器4849家,同比增加19.2%;众创空间共计6959家,同比增长21.3%。另有报告显示,2018年,创孵机构内的创业企业和团队共吸纳就业超过395万人。
在高校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身上,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更为显著。以农民工为例,据了解,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会同有关部门分三批在全国组织了341个县市区开展了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试点工作。目前341个试点地区返乡创业人员达到近200万,带动就业人数超过700万;在试点地区带动下,全国返乡创业人员已超过800万,带动的就业人数达到3000万左右。
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传统上促就业针对各类企业现有岗位,一般是生产经营扩大时再新招骋一些员工。与之相比,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主要是针对高新技术领域或者开辟出新的市场领域来新增就业,其就业技能、素质要求更高,就业质量一般比传统新就业质量要高。创业创新带动就业主要瞄准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工、带薪兼职或停薪留职创业创新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海归创业群体等。
央地联动区域抱团成亮点
在“双创”引领下,新一轮促就业政策还将不断加码升级。6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发挥“双创”支撑就业的重要作用,提供更多适应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需求的岗位。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降低创业创新成本。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也透露,下一步将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深入推进实施“双创”升级版,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此外,着力优化返乡创业营商环境,通过精准招商引导返乡创业集约集聚发展,加大财税支持,强化融资、用地、人才等要素保障。
地方层面,相关政策也在密集出炉,从奖励补贴、税收优惠、融资等各方面提供创业就业支持。比如,哈尔滨今年将发放4亿元创业担保贷款助力创业带动就业;济南提出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十大千亿产业领域创业就业,完善创业税收政策,优化就业创业人员落户服务等。
“‘双创’带动就业立足于提高社会创新能力,塑造经济增长新动能,在此过程中提升宏观就业岗位创造能力。双创促进就业不是单纯现有就业岗位的‘分蛋糕’,而是通过做大蛋糕方式增加就业机会。”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关博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区域抱团发力趋势也在显现。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浙江、上海、江苏、安徽三省一市,组织召开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创业合作推进会,提出三省一市要形成工作合力,在创新创业要素流动和统筹协调等方面探索新机制新模式。广东省则计划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龙头的“1+12+N”孵化平台载体布局。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政策支撑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政策协同。
打通梗阻点配套政策在途
不过,在专家看来,“双创”带动就业还存在不少难点痛点。“比如,从事的创业创新领域和项目能否真正满足市场需求,创新创业资金支持能否及时到位,创业创新人员现有的技能技术水平以及创业能力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等。以上难点都需要研究制定并出台新的政策加以解决。”苏海南说。
相关部门已经在加快打通肠梗阻。比如,在提高职业技能方面,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开启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培训行动,到2021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0%以上。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日前则表示,在创新创业创造环境方面,要坚决破除各种不合理的门槛和限制,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招标投标等方面要打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进一步深化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进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
此外,苏海南指出,由于一些创新创业还涉及非标准劳动关系,如何在发展中规范,从而鼓励新业态新职业的发展,也面临一定挑战。
关博也认为,创业带动就业的经济基础是各类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相关新就业形态与以工作关联为基础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建议加快制定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针对新就业劳动者的需要,制定更加灵活的参保缴费政策,更好地保障新就业劳动者基本权益。”据了解,有关部门已在加快研究针对新业态就业人员的社保政策,酝酿出台配套举措。(班娟娟 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