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九、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中对就业和社会保障作出特别强调,即“(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对此,我们可以看出,就业和社会保障均是党和国家推进民生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与核心所在,其中,就业是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因此,如何拓展就业空间和加强就业领域乃至其他领域社会保障,就目前的方向与路径来讲,需要依托数字经济并以高点定位和高位推动来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突破。
根据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和2023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并结合我今年3月8日至10日带队到深圳市、东莞市调研两地人力资源产业园、创业孵化基地、技工院校所重点了解到的数字经济在当地就业中的运用情况,暂以“数字经济与就业”为切入点来交流数字经济对就业的影响及其这一影响尤其是积极影响的实践路径,目的是“以点带面”来观察和透视“数字经济与整个社会保障”的逻辑关联与实现路径。
目前海南数字经济领域就业与社会保障的整体情况
(一)智慧就业赋能数字经济。一是建成“智慧就业”全口径就业信息动态监测系统。采用手机信令数据,通过联通智慧足迹全量人口外推的专利算法,开展各类就业群体的就业规模、空间分布和就业状态等监测分析,可精准掌控各区域、各行业、各重点群体就业情况,实现省、市、县(区)、乡镇四级就业监测,以及城乡就业、重点群体就业、园区就业和灵活就业数据的统一管理。二是通过“智慧就业系统”数据共享,融合赋能。“智慧就业”产生的数据融入数字经济数据要素市场,发挥公共数据社会价值。
(二)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数字经济在海南省的发展催生了直播销售、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快递员等大量新就业形态。一是促进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处理效能提升。2022年印发《海南省劳动人事争议联合调解中心工作方案》,成立海南省劳动人事争议联合调解中心,加挂“新业态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牌子,建立司法调解、仲裁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人民调解“五调联动”一站式纠纷化解渠道。二是积极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我厅联合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11个部门印发了《海南省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实施办法(试行)》。2022年7月1日,海南省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如期正式启动运行,全省7家互联网平台企业所有就业的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全部纳入职业伤害保障范围,月保障订单总量约1415万单,月保障人数约4.8万人。同时,2022年4月1日起全省实行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工作,截至目前已参保4500余人。
(三)强化数字经济职业技能培训。我省在《海南省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目录》中增加直播销售、无人机驾驶、新能源汽车维修等数字经济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2022年,全省累计开展电子商务师、互联网营销师、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化工总控工等数字职业工种培训人次共计3439人次。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上多次获得团体及个人奖项,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3人,全国青年岗位技术能手称号6人。
从海南实践来观察数字经济对就业的影响及表现
从海南数字经济领域就业与社会保障的整体情况来看,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全国包括海南在内的各类数字企业大量涌现,对就业的带动作用远远超出传统的工商企业,电商、物流配送、在线教育、信息服务和数字场景设计等为就业开拓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更多可能。
事实上,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个主要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是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通过信息技术的衔接应用及全要素的数字化转型作为非常关键的助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其辐射范围越来越广,使得传统的产业结构开始重组,也使得目前的市场模式得以重塑,也因此带动了现阶段就业市场的实际变化。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为推进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商务部已于2021年11月1日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目前正在与三国进行有关加入的正式谈判,DEPA作为全球首个专门针对数字经济制定的国际贸易协议和全球数字贸易领域的最新规则,在数字贸易规则的“广度”和“深度”层面均超越了我国已经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和我国正在申请加入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是对RCEP、CPTPP数字贸易规则的扩充与升级,我国特别是海南应主动对接DEPA数字贸易规则,能够有效拓展国家的下一步就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