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东省就业促进会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实践  >>  信息详情
理论实践
鲍春雷:优化就业结构 促进充分就业
2022-10-12

  作者:鲍春雷,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兼任中国劳动学会副秘书长,担任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第二届专家委员会委员,人社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青年就业创业指导“百人专家团”成员,“中国创翼”创新创业大赛评审委员。

【摘  要】

●目前,就业形势开始回暖,但几个新趋势值得注意,如“组别失业率差距”不断扩大,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就业景气差别较大,疫情散发、多发且有间断性,导致就业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大等

●当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需求下降带来的招工难缓解其实并没有实质性解决结构性矛盾问题,年轻人不愿进工厂、不愿去服务业仍是实际情况

●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原因仍是劳动力市场供需之间的技能结构不匹配

●数字经济的发展构成了新的劳动力需求增长点,但劳动者技能还不能满足需求

●政府应维护更加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视就业歧视问题

●学校要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重视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大力培养制造业高技能人才

●企业要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更多、更好地参与到高等教育中来,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满意度


今年的就业季经历了多重考验。一方面,1076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迈出了踏入社会的第一次人生选择;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用工需求缩减,但仍有一些行业面临招工难。

为何会出现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如何多方发力,缓解结构性矛盾促进就业?带着这些问题,工人日报记者采访了鲍春雷等几位专家。现将鲍春雷主要观点摘编如下:

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记者:从近几月的数据看,青年失业率持续上升,7月已经达到19.9%,很多大龄低技能人员也面临求职难。但与此同时,制造业等行业的大量企业还面临缺工问题。这说明什么?

鲍春雷:

上述问题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体现。目前的具体表现主要有:劳动者技能素质与现代产业发展要求不适应,表现为招技工难;部分企业用工条件与劳动者不断提升的就业预期不适应,表现为招普工难;高等教育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适应,表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区域产业布局和当地人力资源状况不适应,表现为区域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衡;劳动者横向流动过大和企业稳定用工需求不适应,表现为稳工难;就业流向与产业发展战略不适应,表现为部分领域缺工明显,如制造业、建筑业劳动者呈现大龄化趋势。

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匹配”问题亟待改善

记者:数字技术的进步和“三新”经济的发展使结构性就业矛盾有所加剧还是缓解?

鲍春雷: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通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种路径,推动形成新的就业机会,既包括依托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生产力衍生而出的新技术岗位,也包括通过技术应用与融合改变组织方式和商业运营模式而形成的新业态就业机会,拓展了就业空间,成为接续有力的就业新动能。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在各行业中被广泛应用,导致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大规模被数字化产品替代,部分岗位减少甚至被淘汰,劳动者转岗面临困难。

总体看,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就业具有综合影响,在技术应用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可能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更加突出,被数字技术替代的工人很难转岗到高技术岗位,数字化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出。

多方发力缓解结构性矛盾促进就业

记者:从学校育人的角度看,应如何对教育培养进行优化,以缓解人岗不匹配问题?

鲍春雷:

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学校专业设置,超前布局、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培训和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其顺利实现就业。同时,大力培养制造业高技能人才,针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缺口需求开展对口培训。


记者:对企业来说,要缓解“招工难”,应该作出哪些调整?

鲍春雷:

企业要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激发企业管理、技术创新活力,为员工提供工资增长条件。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升对劳动者的吸引力。同时,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线上线下融合服务,为企业招工、用工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平台,灵活调节劳动力的需求配置。

原文来源:工人日报 2022年9月12日 第7版

联系电话:0531-86120089  电子邮箱:sdjiuye2007@163.com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舜耕路13号  ICP备案号:鲁ICP备1902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