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应理性报考公务员
毕京福 马玉林
公务员以较高的社会地位、优越的工作的工作环境、稳定的工资收入、健全的社会保障成为众多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目标。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逐年升温,公务员已成为最热门的岗位,公务员考试也变成全国高学历人才竞争最激烈的中国最难考试。如何引导高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回归理性,应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一、政府要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营造良好氛围
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应把就业当作最大民生举措来促进,应届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市场经济孕育多样性岗位,对人才需求量激增,且面临巨大缺口,市场需要大量多元、专业化人才,需要应届毕业生填补空缺岗位,但多数应届毕业生仍把公务员当首选,考公热也呈常态化持续化状态,并形成一定产业链,而应届毕业生考公热现象更与市场用工短缺现象呈鲜明对比。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公务员制度,随着制度完善、待遇提升,吸引了大量考生报考。数据统计,2022年国考报名通过审核人数为202万人。“网红”的西藏阿里地区邮政管理局“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一职已吸引了20602人报名,超过20000:1的竞争比!虽然公务员考试竞争十分激烈,但是每年仍有数量相当庞大的应届毕业生群体加入到报考公务员的行列之中。
一是当前社会整体就业环境的不乐观。202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规模创历史新高,达到了1076万人。大学扩招所带来的就业压力不减,高校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单位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而且许多公司不愿意招刚跨出校门的社会新鲜人,再加上创业门槛过高以及人们为追求更稳定职业,无疑使公务员在很多人眼中具有吸引力。
二是公务员岗位本身具有很强的诱惑性。首先是公务员的社会地位较好,职业比较稳定,而且还具有较为完备的福利保障体系,逐渐成为了许多大学生心中最有“安全感”的就业目标。其次,公务员考试的相对公平和公正,在“关系”还是一种很重要资源的今天,是其他任何职业所无法比拟的。最后,现阶段“考公热”的影响,使得大学生个体意识还带有趋众性、随大流等的依附性。
三是要正确认识公务员岗位。报考公务员岗位的综合知识、自身能力水平是占首位的,“临时起意”、相信“运气”的考试者上考场只能充当“炮灰”。另外,许多报考公务员的大学生中认为公务员最吸引他们的是“工作稳定”这一点,报考公务员不是为了报国,不是为了实现人生梦想,而只是为了稳定,公务员这种公共属性极强的岗位,品行的优劣,不仅决定个体的事业发展高度,也会直接对个体的事业发展带来“毁灭性打击”。 从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多人竞争同一个公务员职位,为国家机关选拔人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为确保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许多普通家庭出身的青年学子甚至是青年农民提供了改变命运、展示才华的舞台,从而体现了社会的公平。但是,报考公务员热会造成资源和人才的浪费,国家调用大量的社会资源来组织选拔,参考者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过于激烈的竞争,不论于国家还是于个人,都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另外,本可以在其他行业、领域中展现自己才华的公务员报考者,一旦到了公务员的岗位上,可能会显得不那么人尽其才,形成一定的人才浪费。鉴于此,应从国家、高校等方面入手,为高校毕业生创造良好就业环境。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劳动就业体制,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形成公平的职业竞争、自由的职业选择的市场环境,促进人才分流机制的完善。其次,应逐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尽快实现公务员社会保障政策与企业职工社会保障政策的并轨,缩小二者之间的福利差距。然后,应尽快完善公务员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加强对公务员职业行为的约束,避免权力滥用等现象。再次,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基层就业大有可为。出台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相关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去基层就业,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基层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基层就业空间广阔,广大高校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干事创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二、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协调、全面发展的平台。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保持高度一致和协调,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但有些高校为了增加就业率,鼓励在校大学生认真准备公务员考试,把大量时间投入到公务员考试复习中,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导致了许多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偏离了应试教育发展,偏离了大学教育的本质。高校精英人才集中进入政府行政部门,直接削弱或间接削弱了其他领域人才需求,不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不仅是对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也耗费了国家大量教育资源和培养经费。因此,高校要担高校毕业生的的社会责任,正确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以制度为保障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高校要建立健全主要负责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靠前指挥,学院领导落实责任,各部门协同推进,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并纳入领导班子考核指标。出台制定各项政策文件,稳步推进就业工作全员化、全程化、信息化、专业化等工作机制建设,转变观念,将就业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就业工作“关口前移”。全面加强学生就业观引导,及时了解和分析学生就业动态,避免“就业人群扎堆”“就业盲目跟风”等现象。实现从入学教育到毕业就业的全程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二是强化精准指导,着力培养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意识。高校要推进大学生职业发展工作室建设,建设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生涯测评室等,选聘师资团队,建立完善的就业咨询指导体系。对于出现的“考公热”现象,要通过咨询、辅导等工作形式帮助学生客观分析和积极引导,避免学生盲目报考。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从入校开始就面向学生开展求职准备的动员工作,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就业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为将来顺利就业做好准备。
三是建立常态化的促进就业创业活动。针对不同求职意向学生群体开展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企业单位应聘等不同类型的活动,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和参与创业,帮助有意向的学生注册实体开展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
四是强化就业育人,针对具体需求细化大学生就业服务指导。将就业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实践活动等与对就业预期与自身条件不符的学生谈心谈话,引导和帮扶,合理调整预期。开展以“精准摸排、精准指导、精准推荐、精准服务”为核心的就业帮扶工作。建立学生“慢就业”“缓就业”、家庭经济困难、身体残障、心理问题、就业能力不足等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台账,开展个性化辅导和重点帮扶。
五是强化校企校地合作,搭建精准供需对接平台助力大学生择业就业。积极对接政府、企业资源。为大学生就业多创造实习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就业岗位实习来认识和体验岗位工作。积极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和适应对就业岗位的预期和认知,力争做到学生个人能力与工作岗位匹配度一致。让学生对就业岗位改变传统观念,理性、全面的认识就业形式。通过校企合作有力地促进大学生精准就业、高质量就业。
三、高校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高校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社会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建功立业的观念。不要把报考公务员作为唯一的就业途径,年年考试年年年不过,历时数年损失巨大,丢掉了专业,错过了其他就业机会,浪费了大量精力。就业应该通过多方式、多领域、多渠道而实现,都挤“独木桥”是人才资源的浪费。考生在报考过程中应客观公正的看待自己的能力,更要考虑到自身素质与公务员要求是否匹配,不是人人都能做公务员。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专家的大学生,考进公务员队伍专业很难对口,势必影响该公务员岗位效能的有效发挥。公务员是社会的管理者,是为管理社会、服务人民而存在的,是人民公仆,必须勤政廉政,具有风险精神,有较强的政治鉴别能力、综合协调能力,调查研究和再学习能力。
要消除对公务员的认识误区,公务员不是“铁饭碗”,当上公务员不是进了“保险箱”,也不是只进不出公务员工作压力很大,风险也很大。要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就业时不等不靠,不挑不检,先就业再择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勇于到市场经济大潮中拼搏竞争。大学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做好充足的准备。另外,大学生应端正自己的择业观念,树立职业规划意识,避免盲目从众,理性规划自己的将来。四、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高校毕业生考公务员热原因是多方面的,来自社会、家庭,传统、现代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受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官本位”思想难以清除。国家公务员在社会中处于管理者强势地位,占据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因此公务员在很多人眼里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再加上社会的认为公务员又是权力的象征,受传统“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和父母价值观的影响,许多大学生认为当了公务员不仅光宗耀祖,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身利益价值。
要加大社会舆论对高校毕业生考公务员的正确宣传引导,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媒体,深入宣传我国就业形势,宣传有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渠道,宣传就业创业典型等,在全社形成良好的正确的舆论导向。家庭方面,淡化“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文化传统思想,减弱对权力的崇拜。引导孩子发挥自己本身的技能、特长,正确认识现阶段社会的公务员岗位,引导学生向自己专业特长方向发展。同时,对公务员岗位理性宣传,对涉及公务员考试培训的教培行业宣传要做好审核,避免夸大公务员岗位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