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东省就业促进会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实践  >>  信息详情
理论实践
曹佳:完善机制促进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行稳致远
2022-05-30

完善机制促进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行稳致远

曹佳


 曹佳:博士,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室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就业创业理论与政策、劳动力市场理论与政策、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研究。


灵活就业是劳动者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对拓宽就业渠道具有重要作用。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076万人,规模创历史新高。面对就业压力,灵活就业已成为很多高校毕业生的选择。毕业生灵活就业现状

人数总量呈增长趋势。近年来,随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去向多元化、职业发展多样化的特点,高校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的人数逐年增长。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统计,2020年和2021年应届毕业生灵活就业人数分别为147.7万人和148.2万人。

就业形式多样、行业相对集中。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使得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高校毕业生对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艺术工作者、家教等自由职业以及依托互联网平台产生的新就业形态较为青睐。此外,教育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建筑业是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较为集中的行业。

就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与正规就业相比,灵活就业的收入不稳定,但其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上有高度自主权,自由的工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消薪酬因素的影响。随着政府有关部门不断加强对灵活就业人员的权益保障,就业质量会进一步提高。

第一,供需总量此消彼长,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在供给方面,求职毕业生存量增量叠加,总量压力明显加大。在需求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减弱。中国人民大学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指数为0.71,降至2020年以来最低点。公共部门、基层项目的人才需求在前两年扩张基础上大幅扩容难以为继,再加上教育、房地产、文旅等原来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较大的行业需求出现下降,中小微企业校招意愿不强烈,加大了高校毕业生群体正规就业的压力。

第二,供需结构错位,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产业和技术发展脱节,学生所学非所用。部分传统理工科专业、文科专业招生规模大,但市场需求偏弱。在市场岗位供给有限的情况下,招生规模大的文科专业毕业生灵活就业的占比较大。

第三,新就业形态发展迅猛,岗位特性满足高校毕业生个性需求近几年,新就业形态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之一。工作任务项目化、工作方式弹性化、劳动供给自主化、劳动关系多样化的特征,正好满足高校毕业生追求个性、崇尚自由、强调自主的价值取向。

第四,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对新就业形态工作岗位的认可度在提升,也有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成为“斜杠青年”,就业观的转变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的问题与挑战

第一,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统计和追踪服务问题突出。目前灵活就业概念外延比较宽泛,对于灵活就业缺乏统一的统计口径和指标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很难摸清选择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状况,提供追踪服务比较困难。

第二,高校毕业生缺乏对灵活就业的科学认知和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现阶段的灵活就业是传统灵活就业的升级版,高校毕业生社会阅历少,只看到灵活就业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方面自由度较高,对灵活就业的认知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容易导致未来职业发展规划不清。

第三,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权益保障有待加强。部分选择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由于年轻,尚未认识到社会保险的重要性,缴纳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费的意识较弱。有的高校毕业生由于工作收入不稳定,因此他们选择放弃缴纳社保费以换取更多当期收入。 建 议

对于高校毕业生在灵活就业过程中面临的职业发展规划欠缺、就业权益保障有待加强、就业稳定性较差等问题,政府可从优化供需结构、出台政策制度、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就业观念和营造良好氛围等方面努力,多措并举保障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

第一,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优化供需结构。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岗位。全方位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并带动就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风险救助机制。

第二,健全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制度。建议以降标扩面、强制参保、责任分担、弹性选择为方向,加快研究出台符合灵活就业人员收入实际的各项社保政策,改革完善适应灵活就业的社保体系。

第三,完善灵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议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进新就业形态技能提升和就业促进项目,在新就业形态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面向高校毕业生等重点就业群体提供岗前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促进其就业或稳定就业。

第四,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就业观念引导。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和媒介,大力宣传支持灵活就业的政策措施和典型做法,宣传灵活就业的典型事迹,用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灵活就业这一用工形式,提高灵活就业的社会认可度。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机制,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科学理性的就业观念,尽早规划职业发展路径,鼓励毕业生要不断提升就业能力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来源:山东人社杂志公众号

联系电话:0531-86120089  电子邮箱:sdjiuye2007@163.com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舜耕路13号  ICP备案号:鲁ICP备1902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