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东省就业促进会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实践  >>  信息详情
理论实践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中“就业歧视”现象的思考与分析
2021-09-17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中就业歧视现象的思考与分析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迟鹏

一 我国就业歧视概述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歧视直接侵害了劳动者的就业权,为公平就业设置了障碍。根据歧视的原因,目前我国的就业歧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1性别歧视,2户籍与地域歧视,3年龄歧视,4健康歧视,5-残疾歧视,6身体歧视。用人单位在招聘、任用、晋升和待遇上对女性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对待;限制外地户籍劳动者就业,克扣、拖欠外地户籍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对外地户籍劳动者实行较差的福利待遇;以一定的年龄作为招收、录用、晋升、培训以及解雇、裁员或退休的决定性依据;针对一些足以胜任工作条件、不会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劳动者,在聘用和待遇上实行差别对待;直接拒绝录用残疾人,或通过建立一定的体检标准来排斥那些实际上完全具备工作岗位胜任能力的残疾人。除此之外,我国就业领域中还存在着包括婚育状况歧视、基因歧视等其他歧视现象。然而,尽管理论界定相对明确,但就业歧视的隐蔽性决定了确定歧视标准的困难,特别是何为“正当理由”,尚需明确。

就业歧视对劳动权构成直接的威胁,但由于它的隐蔽性和弹性的判断标准,使反就业歧视成为法律治理的难点。因此,反就业歧视除了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制体系并实施法律治理外,还应开展平等就业与反就业歧视的观念教育及传播活动,使法律治理与观念再造实现有机互动,进而全面、深入推进我国平等就业与反就业歧视的发展。

二 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中遭遇的“就业歧视”现象与分析

1 职业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难题

一直以来,就业歧视普遍存在,其中“学历”歧视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尤其是职业院校毕业生,与本科生相比,高职专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总体还处于弱势,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很多高职毕业生都在感叹:“许多单位对于学历要求门槛越来越高,真想随便打打工是不难,可是要想找一份体面又待遇好的工作着实不容易。”调查显示,近一半的高职学生要到毕业半年后方能顺利就业,专科生平均月薪要比本科生少四成。专家指出,歧视性政策成为阻碍高职专科学生就业的一道槛。

那么是什么阻碍高职专科学生提升就业率呢?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都认为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一些歧视性的人事政策成了阻碍高职专科学生提升就业质量的一道槛。据了解,现在还有个别企业和单位,在人事管理上还在延续计划经济的做法,用人时设置门槛。在个别企业,本科以上的毕业生招进去就可以进入编制,成为正式工,高职大专生进去就是聘用工。正式工的收入要高于聘用工。而实际上,高职生的就业能力并不一定比本科生低,只有社会真正尊重这一群体,才能让更多年轻人走上这条技能成才之路。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现在有的高职专科院校办的个别文科类专业,缺乏高职的特点,没有和实际的工作、岗位结合起来。虽然在新形式下职业教育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体现出现阶段职业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研究不够全面,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不足等一些问题:1 相关课程教师缺乏创业经验;2 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基本素养。

创新创业精神及意识的培养是新时期教育的主要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因此创新创业教育需针对学校所有学生,同专业教育实际相结合,有目的地把创新创业教育引入到人才培养中。在此情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尤为重要,是接下来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仍以掌握基本知识为主,而忽略了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样就有必要对现阶段外语课堂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改革和优化,切实为学生讲解创业就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让学生更加真实的体会到创新创业的真实性,同时努力探索以形成适应社会需求、具有特色的职业俄语人才培养方案,不仅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更好的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在就业中有出色的表现和优势。此外,要提高教学质量,使高职教育的专业和课程满足市场需要,关键还要有一批真正来自生产一线的教师。利用企业教师在就业教育中的丰富经验及创业指导方面的经验,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提前掌握需要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力量的培养,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利用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企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取长补短,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总结,使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更加成熟。

2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近日党中央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中央领导人强调:“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我国,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特殊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宗旨是培养生产建设和服务管理第一线所需的高技能和应用型人才。它极大地推动了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稳定。“十三五”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职业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坚持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在健全办学体制、完善育人机制、提升内涵质量、增强服务能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十三五”期间,山东省入选全国首批职教改革成效明显省份,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间,17万职校学生返岗支持近千家企业的复工复产,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担当;2020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在山东省启动,是对共建山东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发展高地的实践检验和成果展示,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未来定向,引导发展方向和重点,促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更新发展。

三 让职业教育前途广阔,职业院校毕业生炙手可热

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我国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成为支撑中小企业聚集发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化发展的主力军。与此同时,无论是通过职业教育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子,还是一大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获得一技之长,职业教育在服务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十四五”开局起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特别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应用,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适应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大军、建设一支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由于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与课程布局中,尤其要具有前瞻性,不但要适应眼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要面向市场,提前谋划,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新需求提供充足“供给”。因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这是职业院校的育人优势,也是育人特色。

处理好高职生的就业问题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改革教育教学与可持续发展。“高技能人才依旧紧缺,职业院校炙手可热”说得一点都没错。中国正告别“世界工厂”走向“质量时代”,这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也不断攀升。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形势下,还是存在有些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及其家长对工作要求比较高,不愿意屈就学校提供的就业岗位的现象,这些因素也给职业院校的就业工作造成了一定障碍。对此,首先要转变读书就是为了高起点就业的观念,认识到及时就业是打开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空间的钥匙。现代社会为每个人的就业选择提供了广阔空间,只要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提升了工作能力,未来的职业晋升还有大量机会。

 

 


联系电话:0531-86120089  电子邮箱:sdjiuye2007@163.com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舜耕路13号  ICP备案号:鲁ICP备1902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