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东省就业促进会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实践  >>  信息详情
理论实践
浅析新时代高校就业工作的优化和改进
2021-09-10

浅析新时代高校就业工作的优化和改进

王才升 青岛理工大学

摘要:2021年受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叠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与此同时,很多毕业生自我认知不准确,存在盲从和逃避心理。很多学校也存就业指导缺乏差异性、就业服务缺乏全程性、就业信息缺乏匹配性等问题。高校就业工作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针对上述存在的这些问题,浅析高校就业工作的优化和改进。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校就业工作;

一、引言

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高校要以“引导学生服务国家战略,精准服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完善生涯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实现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创业服务双升级”为工作目标。在2020年3月5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地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当前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高校就业工作在社会发展与稳定中的重要性。因此,要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推动高校就业工作的优化和改进势在必行。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以往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大学生是榜样、模范的象征,考上了大学也就意味着光明的前途。许多家庭将教育视为摆脱贫困的重要法宝,渴望通过上大学来改变自身甚至家庭的命运。然而只有通过就业才能将知识转化为社会价值。近年来由于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与就业岗位需求量之间的矛盾,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每一年都被称为“最难就业年”。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从资料数据来看,虽然这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基本持平,但由于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所以绝对数在增加。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660万,2020年大学毕业生人数预计达到了909万,十年间大学生毕业人数增长了37.73%,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加上往年沉淀下来的毕业生,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1]

三、高校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不良就业心理

从校园到社会,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面对激烈的求职竞争,许多毕业生往往难以适应,因而出现一些不良心理。

第一,自我认知不准确。就业不同于以往的升学考试,需要毕业生对于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剖析,并且进行主动学习,主动与社会与企业接轨。而我国的升学制度主要以书面考试为主,从而导致部分毕业生存在应试学习的惯性,主动的思考与学习行为较为缺乏。部分毕业生却难以找到自身定位,存在过分自卑或者眼高手低的自负心理,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

第二,存在盲从心理。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自媒体的时代已经到来。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唾手可得。大学生学习能力较强,网络应用能力强,可从网络上了解到不同职业的发展情况,然而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易受到影视剧、网络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不良的价值取向与攀比心理等。如受到媒体对于社会精英的大力宣传影响,部分毕业生只想从事报酬高、体面的工作,不愿意到基层单位进行工作锻炼。

第三,存在逃避心理。2019年全国考研学生高达341万,不仅反映了就业压力的增大,也反映出其中的一部分毕业生出现了以考研来逃避就业的心理。然而就业是所有人都难以逃避的一步,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第一步。

(二)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不对称

就业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找到一份工作,第二个层面是找到合适的工作。找到一份工作对很多大学生来说并不是特别困难,但是随随便便都能找到的工作恐怕大都令人不满意,而找到一份薪水较高、前景不错又符合个人价值观的好工作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前也出现许多毕业生毕业后难以从事与其专业相关工作,从而难以施展自身所学知识。这一现象的出现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讨论。

第一,毕业生求职技巧缺乏。一方面,受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人们一直都很少关注到求职技巧这一领域。学校对于学生求职技巧培训的重视程度不足,且多以理论传授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自身主动进行实践锻炼的意识也不足。

第二,毕业生专业能力有待提升。前几年部分高校的“严进宽出”制度、“清考”制度等以及日益丰富的娱乐方式导致一部学生产生混文凭心理。经过四年的学习,却未能系统掌握专业技能知识。与此同时,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与企业、社会脱轨,只重理论不重实践,导致高校难以输出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人才。

(三)高校就业工作不精准

第一,就业指导缺乏差异性。由于学生专业能力、职业规划等方面存在差异性,需求也自然不同。统一的指导方式并不适用于每一名学生,长期“撒网”式的指导方式不仅难以为学生提供帮助甚至会造成职业规划的混乱、迷茫等问题。

第二,就业服务缺乏全程性。部分高校对于学生的就业服务仅到签订三方协议为止。然而对于高校而言,并非将学生“送走”就万事大吉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仅影响着毕业生本人的发展,也是在读学生就业方向的一个重要参考,因此对于毕业生就业服务而言,全程性至关重要。从职业规划萌芽的产生到毕业生的就业跟踪与单位反馈都必须有高校的身影。

第三,就业信息缺乏匹配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通达度取得了质的飞跃,但是过于冗杂的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求职带来困难,用人单位与毕业生间信息匹配不精准。用人单位难以完全了解毕业生的能力,毕业生也不了解用人单位的真实运转情况,从而阻碍毕业生顺利就业。同时,部分高校难以精准掌握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与招聘信息,使得难以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

四、高校就业工作的优化和改进

(一)注重毕业生就业心理引导

由于大学生知识水平、实践能力有限,对于社会的涉入程度低,依靠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是不充分的。正确就业心理的引导还要依靠高校及辅导员的辅助。

第一,高校开设并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课程。该类课程应以科普社会知识、剖析就业形式、激发学生潜力、就业心理引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主要内容。课程应伴随大学学习始终,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感染学生,而非以刻板的传统授课形式。如针对不同年级录制相应的就业指导网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就业心理发展需求;定期开设就业指导、心理引导讲座。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摒弃不良就业心理,把追求个人发展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根据社会需要来选择和调整自我的职业发展路径,积极主动就业。[2]

第二,辅导员主动关注,积极引导。辅导员在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担任重要角色。在进入大学以前大多数学生对于职业规划与就业观念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辅导员的指导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形成有着定基调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于就业心理的引导要注重全程性。从学生大一开始辅导员就要注重正确就业心理与合理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大四应该是就业指导工作进入冲刺的阶段而非就业工作的起始阶段。其次对于就业心理的引导也要注重差异性。对于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与心理变化要进行个性化指导,既要结合自身经验与学生的差异性更要满足客观规律,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策。

(二)提高输出毕业生的质量

就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求职的竞争中,没有学校与老师的庇护。毕业生的个人素质与能力成为夺取求职胜利的唯一武器。因此高校应不断提高输出毕业生质量,为毕业生求职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加强毕业生求职技巧。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固然重要,然而招聘面试对于学生的能力考察是多元的,一份简明的简历、优良的面试礼仪也往往是好工作的敲门砖。高校应以开设相关课程、讲座、网课、模拟面试、简历设计大赛等多种方式切实提升毕业生的求职技能。

第二,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一方面,通过制度保障学生学习质量。严格落实“严进严出”要求;取消清考制度;实行课程合格率、毕业率与教师奖金绩效挂钩制度等。同时推动形成良好学风。可通过小组监督学习、开展早晚自习等形式,通过群体监督的方式,使自觉学习成为习惯。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实地观摩、志愿者活动等,与此同时也要鼓励高年级学生尽快进行校外实习,可给予积极实习学生以学分奖励等。

(三)学校就业服务精准化

通畅、精准的就业信息能够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科学运转,也能减少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阻碍。促进大学生就业,高校必须提供更加精准化的服务。

第一,因人施策,分类指导。准确掌握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对于就业、考公、考研等不同类型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建立未就业毕业生信息登记表,分析他们未就业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咨询,为他们签约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建立困难群体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开展“一对一”服务,重点关注家庭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和缓就业学生的就业工作,做细做好他们的就业指导工作,为他们提供更加详细的就业咨询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求职上的实际困难。

第二,就业全过程指导。对往届已经工作的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通过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交流,及时掌握用人单位需求标准的学生发展动态和知识更新的方向,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让自己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产品“适销对路”。筹建毕业生就业情况联络团队,对毕业生个人就业情况进行建档立卡,从多方面收集已经就业毕业生的各种信息,定时对用人单位进行回访,及时了解已就业学生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毕业生追踪调查,及时总结经验,为接下来的就业工作提供服务。[3]

第三,整合就业资源,保证信息通畅。一方面,学院主动与合作企业对接,深入挖掘企业需求,另一方面,成立就业联络员团队,总结学生就业需求特点。与此同时,进一步扩大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搜索网络。加强各平台招聘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利用好毕业生就业网站和app,利用更科学有效的方式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联系到一起。一定要充分调动所有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发动全院教职员工,通过同学会、老乡会、校友会等渠道,充分挖掘往届毕业生资源信息,利用他们的工作关系和人脉资源,进一步扩大就业网络。[4]

参考文献:

1]杨涛.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J.时代经贸,2012,(5):226-227

2]曾艳.浅析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职业,2012,(18):150-151

3]崔斌.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方法探索[J.职教通讯,2014,(11):54-56

4]李张燕.论高校应如何帮助大学生就业[J.现代交际,2016,(8):177-177

 


联系电话:0531-86120089  电子邮箱:sdjiuye2007@163.com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舜耕路13号  ICP备案号:鲁ICP备1902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