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中国就业促进会协办的就业形势专家分析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特邀请有关经济和就业领域专家对2021年一季度经济和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对全年经济和就业走势进行研判,并对“十四五”时期就业形势变化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就业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工作建言献策。就促会秘书处汇编了各位专家的发言,并对主要观点进行了摘录。我们将从本期公众号开始,连载专家发言,供学习参考。
就业形势专家分析会文集连载之一 曾湘泉 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
主要观点:
● 一二月份虽有季节性因素影响,但就业局势保持整体平稳。总体判断,今年总量压力大幅下降,就业形势明显好转。
● 结构矛盾更加突出,白领和蓝领市场分化严重。灵活就业,特别是平台就业,就业质量突出问题,平台就业状况不清楚、管理政策滞后和劳动保护和权益保障不够。
● 应强化就业市场监测体系建设。目前职位空缺、工作场所就业质量等信息缺失;在“十四五”期间,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职业分类大典工作;密切关注延长退休年龄影响,研究解决大龄群体就业难和社保问题;持续关注制造业用工荒对人工成本和产业转移的影响;强化职业培训,推进教育结构转型提升就业能力。
发言内容:
关于一季度总体的判断形势分析,从现在调查失业率的数据看,一月份是5.4%,二月份是5.5%。31个大中城市的数据基本趋势也是一样。从CIER指数来看,一月份是2.21%,二月份1.64%,就业市场景气有所下降,与此一致。蓝领指数从一月份4.15%回落到3.44%,也是下降的,也和失业率小幅上升是一致的。没有太大特殊变化,总体趋势一致。景气程度略微下降,这里面可能有季节性因素在里面现在还没有三月份的数据。去年二月份因为疫情影响,就业压力很大,今年这个因素没有了。总体判断,今年总量压力大幅度下降,就业形势会明显好转。
从存在的问题现在看,包括今年这个情况,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要关注:
第一,结构矛盾非常突出,白领和蓝领市场分化严重。前段时间出现一个员工挑老板的视频。去年我做了家政企业用工调研,做了很多访谈,现在确实问题很突出。疫情期间,普工,特别是家政仍存在招工难的问题。在北京家政企业大都是年龄大的,甚至是50岁以上的人在做家政,蓝领市场的确缺人非常严重。主要原因在于:2012年以来,劳动年龄人口不断下降,迄今已下降3000万规模;另外,青年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延长,加之,55岁以上退休人群,社保水平不断提升,工作意愿降低,整体劳动参与率不断下降。2018年末首次出现了1962年以来,即56年后在我国第一次出现就业总量下降的现象。2019年这种情况还在继续。总量的问题,除了疫情外部冲击之外,整体来判断,在今后应该不是一个主要问题。但结构矛盾确实是在加剧,问题越来越突出。
第二,就业质量问题。从“十八大”开始说这个问题,“十九大”继续强调。“十四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我国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高质量发展作为一个总的目标,是整个“十四五”工作的主线。如何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出发,来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是当前和今后要深入思考的课题。当前就业质量问题突出还是集中在灵活就业领域,主要还是平台就业。前段时间开了很多会,这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总书记又讲了这个问题,特别提到劳动保护问题。目前平台就业情况我们仍并不清楚。一是对就业状况不掌握,究竟现在平台就业什么情况,兼职,全职,工时,工资,社保等这些信息严重缺乏。我去年对数字文化产业就业做了一些初步研究,涉及游戏、电竞、直播以及文学平台,这四个平台大概有3000多万从业者,全职有1000多万人。对直播平台签约主播问卷调查表明,70%的人未参加社保。参保中,医疗保险比例较高70%,养老40%,工伤比例10%,相当低。这些情况平台自身也不清楚,因为这些员工不是签劳动合同的员工。二是平台就业管理政策滞后,现在没有部门管,也没有专门的数据收集、统计和调研。三是如果从劳动保护角度来讲,平台需要分类,不同性质的平台情况还不一样。一些平台工作场所的组织化程度和外部性问题很突出,比如外卖骑手,交通事故频发;有的则不一定,比如作家平台,这些作家本身就是自由职业者。四是就业量大,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收入低,工时长,社保覆盖低等。
就业工作如何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高质量就业,这是“十四五”工作核心的问题。多年来,中国的就业工作在全世界受到高度肯定,在全球竞争力排名中位列前茅,但是坦率的讲,我们的灵活就业规模过大。按照国际标准,自雇加上非标准就业,目前大概是60%,也就是说在城镇超过2亿劳动者属于灵活就业。所以,在“十四五”期间,我个人认为,如果要提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话,是否应提一个目标,就是如何提高正规就业的比重。国际劳工组织前两年曾让我推荐几个有关平台就业好案例,但最终推荐的案例都没被采用,原因在于:他们觉得按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来讲,这些平台就业情况都与就业正规化目标相去甚远。就业正规化有三个指标,一是合同签约情况,二是社保覆盖面,三是法律保障。仅就法律保障来讲,平台就业实际上也没有显示出什么优势,比如,平台是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欠薪的,在这方面也没发现有好的做法。我们的情况是包括平台就业在内的各类灵活就业比重很大,但就业正规化,也即与我们所强调的就业质量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不足。
第三,就业市场监测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从2018年4月17日国家统计局第一次公布调查失业率至今,社会上对此反响还是很不错的,调查失业率跟GDP ,CPI,PMI,包括跟我们研究提出的大数据指标CIER指数变化都趋于一致,但调查失业率的来源是劳动力调查,而劳动力调查则源于住户调查,而目前急需的是,工作场所调查所获得的各类数据。这里有两点,需要在“十四五”期间得到重视,一个是“十四五”规划本身提出来的劳动需求研究,也就是在国际上讲的职位空缺调查。职位空缺调查对监测就业市场变化状况非常重要。尽管我们知道,大数据有及时性和客观性的优势,但还是有局限性,我们做了这么多年大数据监测发现,由于平台自身业务范围所限,比如仅限于线上,没有线下的情况,该数据其实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国际上迄今为止真正做就业市场监测,还是靠问卷调查,靠样本数据推断总体,这与大数据的局限性有关,所以还得研究开展职位空缺调查。另外,就是就业质量的调查也很有必要,在技术上,也有国际的经验和做法可以借鉴。目前国家统计局的劳动力调查是住户调查,“十四五”期间可以启动职位空缺和就业质量的工作场所调查。
第四,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再加强。从“十一五”开始,“十二五”“十三五”我都一致呼吁,重视职业大典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目前做就业研究,甚至整个劳动问题的研究,最大的障碍是我们的基础工作落后,特别是职业分类问题。2015年搞的职业分类大典我们都看了,从反映职位体系、职位名称、职责描述、教育和培训要求以及市场化薪酬水平等方面来看,可以说,这个大典完全不能反映国家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就业市场发展变化的真实状况。在“十四五”期间,职业大典的工作应切实得到加强。这些基础工作做不好,就业质量提高也无从谈起,包括大学生的职业指导问题很突出,为什么?因为教育和培训要跟职业需求走,集中反映职业需求就是职业大典。国际上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在这方面工作都非常成熟,我们的差距太大。中国就业研究所将来也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帮助相关部门推动这项工作,把这项工作做好。
第五,延长退休对就业的不利影响,还要在“十四五”期间关注。我们一直是通过鼓励灵活就业的方式,来缓解就业市场上各种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问题是《社会保险法》对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规定灵活。该法第十条规定,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这里的问题在于:一是收入较低的劳动者,因缴费水平较高,无负担能力。二是大部分企业将社保完全视为个人责任,这并不合理。“十四五”期间,为解决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企业责任,以及个人参保的约束性等,建议研究制定《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条例》。
另外,制造业用工荒的问题还要关注。制造业短期看问题不是很大,但是它带来的情况是工资成本上涨,这最终会导致工厂关掉或者迁移,从这几年的数据上看,也有这些问题,这是中国制造业要面对的一个很大挑战。此外,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也要更多关注。不仅是硬能力,软能力的问题也非常突出。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有一部分可以通过培训,有一部分则可能通过长期各方面的工作来解决,这里涉及很多教育和培训的转型问题,总之,大学生的硬能力和软能力现在都是迫切需要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