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推动就业更高质量发展
毕京福 沈伟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反映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就业质量是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的具体体现
当前,就业领域普遍存在劳动者工资不高,且收入水平差距过大;就业岗位不稳定,跳槽现象频繁;工作环境差,工伤率高;社会保障不健全,保障水平低;劳动者权益得不到很好的维护等低质量就业问题。就业质量不高已成为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之一,同时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片面追求经济数量扩张向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转变,高质量发展日益成为我国发展的新趋势。就业质量作为经济发展质量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必须从单纯地强调扩大就业数量向提高就业质量转变,并且提高就业质量已成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可以根据就业形势和就业工作重点的变化,及时充实完善各项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政策与产业、贸易、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的协调,加大公共财政对促进就业的支持,完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着力扶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小微企业。让更多的劳动者享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和谐的劳动关系,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这就要求我们在就业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还要注重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合理优化就业结构,增强就业的稳定性,让就业优先政策真正得到落实。
二、提高就业质量是劳动者共同期待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劳动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关乎劳动者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者对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期待与日俱增。劳动者期待劳动报酬能够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待遇水平持续提高、工作条件不断改善、就业环境更加安全健康、就业机会更加充分、职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当前,就业还是大多数人谋生的手段。每一个劳动者依靠就业取得经济收入,并在以此维持个人和家庭生存的同时,实现发展的权利,获取社会尊重,谋求发展。劳动者不仅要求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还要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获得更多收入,充分体现自身价值。社会是由亿万劳动者及其家庭组成的,而涉及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就业这一根本问题解决的好坏,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稳定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事关劳动者的尊严和价值。同时,就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还是劳动者实现自身价值、融入社会、为后代带来希望的途径。因此,劳动者希望自己的劳动得到社会尊重,工作和家庭能够和谐。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反映了广大劳动者的心声,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促进就业的核心目标和显著特征。
三、提高就业质量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经济转型升级对就业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步伐逐步加大。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要按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要求重新组合。经济转型升级既增加了就业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一方面,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另一方面,也摧毁着一批传统产业及其就业岗位,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并对劳动者的专业技能素质和学习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对已有的就业培训理念和制度政策服务提出了新挑战。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劳动者受教育水平、职业技能素质、高技能人才数量和劳动者的培养机制等,都与建成一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大军这一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更高质量就业助推经济转型发展。一是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怎么配置,如何使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都与就业质量紧密相关。二是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巿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是巿场经济体制的基础,而和谐的劳动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所不可或缺的。提高就业质量就是完善巿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问题。
四、提高就业质量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就业领域的主要表现,已经从总量矛盾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现在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新技术、新模式特别是人工智能、“机器代人”广泛应用,给劳动密集型岗位带来冲击, 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飞速发展,又带来就业弹性提高、智力型岗位增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高质量就业,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抓手。首先,高质量就业能够较好满足企业方的人力资源需求。企业招用人力资源, 目的是让其与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结合, 整体上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在既定成本下产生最大效益。提高就业质量, 将会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匹配速度和提高其效率。其次,高质量就业能够促进形成全国统一、竞争有序、灵活高效的劳动力大市场。求职者在劳动力市场充分搜寻,用人单位根据岗位要求充分筛选, 实现人岗最佳匹配。
五、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是提高劳动者素质
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扩大就业、稳定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重大举措。
积极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以提高就业质量为前提,以促进就业创业为目标,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提供贯穿学习和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缓解技能人才短缺,提高生产率,推动经济买上中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加快,劳动者对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强烈,就当前情况看,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覆盖面不够广泛,培训质量有待提高,培训内容和方式有待改进,供给能力明显不足。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是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内在要求,更是高质量就业的必然要求。
坚持需求导向,突出做好重点群体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要加强企业职工培训,增强企业就业稳定性。要把职工培训作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重中之重,重点抓好岗位培训、高技能培训、中小微企业培训、安全技能培训和困难企业转岗培训;要加强重点就业群体的培训,促进实现技能就业。面向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等各类重点群体,针对其就业创业需要,持续实施专项培训。持续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专业化创业培训。
激发培训主体积极性,拓宽培训渠道。要支持企业兴办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各类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或者吸纳就业人数较多的企业设立职工培训中心,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共建实训中心、教学工厂等,积极建设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要推动职业院校扩大培训规模。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优势,大力支持职业院校开展补贴性培训,扩大面向职工、就业重点群体和贫困劳动力的培训规模;要鼓励社会培训和发挥积极性。不断培育发展壮大社会培训机构,对高校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广泛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工匠精英”。
增强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要创新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将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以及劳动者的学习诉求,有机的编入培训课程中;创新培训形式。可以采取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等方式,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在线学习等活动,短中长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学制教育与非学制培训相结合,培训方式灵活多样。
六、提高就业质量要健全强化机制建设
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这是坚持和完善劳动就业制度的总体目标。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是为了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提高的就业需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是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增强劳动者持续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健全强化劳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劳动力在各生产要素中是最活跃的,提高劳动力市场化配置水平,对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畅通落户渠道。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要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畅通职称评审渠道。进一步提高高素质劳动力创造性,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自由职业者积极性。
要健全强化促进就业政策协调机制。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并使之全面发力,是中央对新时期做好就业工作和完善宏观调控提出的新要求。要协调好就业优先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关系,发挥各项政策的互补性和协同性。要避免政策之间的冲突,把各项政策的目标都统一到保就业这个目标上来,努力提高政策实施的效果,从而为保就业编织一张坚实的“安全网”。
健全强化重点帮扶机制。对重点群体的就业,既要有普惠的支持政策,也要分别施策和精准施策。要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力推进青年见习计划,引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要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就业问题,推进城乡和区域就业统筹协调发展,加强农村劳动力精准扶贫力度,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要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提升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能力。
健全强化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深入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完善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健全最低工资调整机制,完善企业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要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机制。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制度,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
七、提高就业质量要加强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
高质量就业的实现有赖于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优化,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对改善和加强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公共就业服务作为促进市场供需匹配、实施就业援助的重要载体,是政府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就业公平的重要保障。面对中国就业发展与就业促进工作的现实,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就必须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的优化。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制的顶层设计。要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的设计,完善自上而下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等多元主体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建立就业公共服务政策效果评价体系。将自主择业率、就业满意度、收入水平、劳动合同覆盖率、劳动时长等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纳入就业公共服务政策效果评价体系中,加大劳动监管。
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建成覆盖各项业务的“大系统”,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各项业务的全程信息化。加快就业大数据的资源整合,建立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企业岗位就业人数变化等相关制度性监测活动,研究判断就业供求态势。
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要自上而下的建立起公共就业服务工作规范甚至是行业标准,对公共服务事项的名称、数量、内容、程序进行规范,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统一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