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功业,关键在人。面对剩下的深度贫困堡垒,要确保高质量完成攻坚任务,夯实攻城拔寨的人才基础必不可少。目前,尚未脱贫地区正在进行最后冲刺,各级人社部门以更实举措、更大力度抓好人才扶贫工作,为决战脱贫攻坚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动力”。
政策倾斜,向贫困地区聚才
5月18日至24日,第八届线上线下贵州人才博览会成功举办,人气爆棚。与往届不同的是,本届人博会主题聚焦脱贫攻坚,以促进挂牌督战县为重点,围绕扶贫相关产业靶向引才,大力帮助未摘帽县引进各类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和实用技能人才。
脱贫攻坚取得最后胜利,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近年来,人社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优化招才引才政策,持续实施“三支一扶”计划,鼓励引导了一批人才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
然而,对未摘帽县而言,由于自身吸引力有限,招人难、留人更难,人才缺口仍然很大。向决胜冲刺,该如何汇聚人才力量,更好地撬动脱贫攻坚?
据贵州省人才服务局工作人员介绍,贵州瞄准疫情过后大批高校毕业生尚未就业的时间节点,化危为机,精心谋划线上人博会,向广大英才抛出橄榄枝,开设大扶贫等9个产业网络引才专区,组织1870余家省内重点企事业用人单位提供3万余个岗位。同时,特别开辟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和特殊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简化考试流程,提升引才落地时效,成效明显。“去年线下人博会现场求职人数8.3万人次,今年线上投递简历人次达到32.7万,达成引进意向1.74万人次。”
除了在人才招聘上抢抓机遇,各地人社部门还抓住“三支一扶”计划的人才资源,为贫困地区输送新鲜血液。2020年,四川人社厅计划向凉山、阿坝、甘孜州分配“三支一扶”招募名额535名,较去年增长43%,其中针对凉山州7个未摘帽县按需分配71个招募名额,让人才在最需要的岗位上贡献青春力量。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让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安心扎根基层,保持贫困地区人才队伍稳定,人社部门持续加大职称评审等政策的倾斜力度,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助力精准脱贫的内生动力。
云南怒江州泸水市农业农村局种植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杨健弘六年前获得了高级农艺师资格,由于岗位职数限制,一直“评上聘不上”。今年1月,受益于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政策倾斜,他被聘上了定向高级岗位。决战当前,杨健弘每周有一半的时间花在扶贫主导项目上,在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兑现高级职称岗位待遇后更有动力了,充分感受到了国家对我们‘三区三州’专技人员的重视和关爱,条件再艰苦,也愿意继续干下去。”
2019年以来,人社部开展职称评审“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工作,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单独组织评审,评审结果定向在基层使用。云南、四川、新疆等地均陆续出台方案,截至2019年底,共有18361人因此通过高级职称评审,极大地振奋了深度贫困地区专技人才的工作热情。今年,云南按照人社部工作部署,在怒江、迪庆州成熟做法的基础上,把政策实施范围扩展至两州以外的6个挂牌督战县,广西也计划在8个挂牌督战县开展“双定向”评审工作,让更多的专技人才受益。
提升基层一线人才待遇是另一个留人拴心的有效举措。
四川实行高海拔地区工作折算工龄补贴、高海拔乡镇临时岗位补贴、乡镇工作补贴、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可提前转正定级并高定工资等“四项特殊政策”,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中设立农村学校教师专项补贴,使得贫困、艰苦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明显提升。
新疆完善公立医院人才激励措施,实施绩效工资自主分配,鼓励医务人员到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门诊、手术,让贫困地区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
精准下沉,往决战前线汇智
“我们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之科学的复习,还有要学会如何面对挫折。”4月23日上午,在四川凉山州喜德县民族中学的阶梯教室,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宁维卫正在给高三学生上高考前指导课,通过深入浅出的讲授和鲜活生动的案例,为同学们纾解焦虑情绪,收获了阵阵掌声。课后,许多孩子围着宁教授交流,纷纷感慨:“听了宁老师的课,仿佛把我眼前的帘子都拉开了。”
4月20日至24日,四川人社厅组织专家服务团奔赴凉山州,55名专家深入7个未摘帽县开展智力服务活动。宁维卫已是专家服务团的“熟面孔”,今年随团来到喜德县,除了完成考前指导课外,还和校方深入沟通配备心理教师的情况。服务团结束后,宁维卫与喜德县教育局签订了长期帮扶协议,计划持续为学生心理素质提升、教师培养等提供支持。“今年的活动是这些年来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为了让帮扶效果更精准,人社厅提前搜集当地需求告诉我,让我能有针对性地准备课程和材料。”宁维卫说。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到总攻阶段,更加需要人才添智助力。人社部门通过专家服务、项目支持、结对帮扶等措施,组织高层次人才下沉到扶贫一线,发挥智力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帮助未摘帽县解决产业发展、医疗教育保障等各方面的困难。
与四川山水相连的甘肃,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和筹备5个专家服务团。甘肃人社厅专技处工作人员祁铭告诉记者,今年的专家服务团聚焦产业发展,全面覆盖8个未摘帽县,从6月开始将每个月组织一次,根据各地需求精准匹配专家,为主导产业“把脉问诊”。“前不久秦巴山区冷水鱼产业发展专家服务团前往陇南市礼县,给礼县谋划了转型升级的新路子,下一步礼县准备发展集养殖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全面提升产业附加值。”
专家服务团为贫困地区送来了“及时雨”,但长远来看,还需要搭建起长效的平台和机制,让智力帮扶“落地生根”。云南、甘肃等地人社部门通过建立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专家服务基地,引导专家到扶贫一线开展长期合作,帮助基层集聚创新资源、突破关键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培养急需人才。
据云南人社厅专技处副处长杨东东介绍,云南目前设立了296个工作站,覆盖了全省所有贫困县,形成了设立一个工作站,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培养一批基层人才,支持一个优势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良好态势。下一步,根据未摘帽县的实际需求,还将有计划地增设工作站。
基层天地广阔,基层大有可为。激励支持各类优秀人才到贫困地区领创办龙头企业或合作社,拓宽人才发展的空间,可以让人才通过项目或企业化的形式发挥所长,长期服务基层,为脱贫造血赋能。
贵州在去年底出台政策,将鼓励支持到基层创新创业的人员范围,从事业单位专技人员拓展到能胜任领创任务的社会各类优秀人员,为扶贫一线引智创造了更优渥的条件。广西丰富创业形式,鼓励通过兼职、在职、挂职、参与项目合作等不同方式,到贫困地区创新创业,吸引优秀人员回乡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
乌蒙深处,过去的荒山土坡,如今已经被成片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取代。今年3月初,贵州第六批省管专家林长松响应号召投身到赫章县的产业一线,组织建设乌蒙山生态药博园,推动种植基地迅速发展。林长松说:“能在扶贫一线贡献我的专业技术,带领群众科技致富,虽然忙碌但也乐在其中。”
重视培养,在基层一线育才
今年3月,贵州沿河县痛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广高效农作物辣椒作为主导产业。但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发现,本地技术人才缺乏,种植专业化不足会影响产值。贵州人社厅为此专门举办了“沿河辣椒种植技术培训百名专家服务周”,从全省范围内组织120名专家下沉指导种植。“但是服务周过后,产业发展的后续人才支撑如何实现?”当地人社部门苦苦思索。
这是当前许多未摘帽县共同面对的问题,从“新”出发的产业光靠专家下沉指导远远不够,必须培养起一批本土实用人才,才能保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贵州人社厅将专家资源转化为培训资源,采取集中培训与田间地头实训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培训班179期,确保每村至少有一个技术明白人,为349个重点辣椒种植村培训“村级技术明白人”383人,培训技术骨干1955人、种植大户代表217人、合作社代表294人,同时培训还惠及贫困户4228人,为辣椒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走进沿河县辣椒基地,旋耕机、拖拉机“突突突”地忙碌着,村民们有的在犁土,有的在高箱起垄和覆膜,一派红火景象。谯家镇瓦厂坝村贫困户杨进松正在热火朝天地翻着地,今年因为疫情无法外出务工,他原本特别发愁,这回彻底踏实了,“种植辣椒有补助包回收,还请了专家来教我们怎么精细化种植管理,我算了算,全年收入应该和我在广州务工差不多。”
广西也同样将专家服务成果落地成为人才孵化基地。据柳州市人社局专技科科长陈军介绍,去年,第64批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柳州行成功举办后,服务团旅游组专家与融水县达成合作协议,在融水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苗家小镇创办“广西传统工艺孵化中心”,组织开设2020年系列地方民族特色工艺传承培训班,选派广西传统工艺大师送艺进村、驻村传习、小班教学、就地培训,为当地发展少数民族非遗文化旅游培养各类传统技艺能人。
人才是脱贫攻坚的“软实力”,更是“硬支撑”。为了在国家验收中交出满意答卷,许多贫困地区更加重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打造一支留得住的“精兵强将”,全力完成产业发展、教育和医疗水平提升等攻坚任务。
甘肃计划今年围绕扶贫开发、农业科技、乡村振兴等主题,举办全省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脱贫攻坚专题研修班,将名额向未摘帽县倾斜,并特别对临夏州等少数民族地区开展300人次左右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特殊培养工作。
四川加强人才定向培养,破解贫困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每年为深度贫困县培养约3500名教育、卫生、旅游、农业、规划建设等本、专科人才,其中定向医学本科生名额向凉山州尤其是7个未摘帽县倾斜,凉山将成为全省培养人数最多的地区。
人才兴则事业兴。在广大人社部门的努力下,人才正加快向脱贫攻坚一线汇聚,推动一个个贫困县实现华丽蜕变,帮助一位位贫困群众挑上“金扁担”,贫困地区正向着全面小康之路大步前行。(谢小杭)(中国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