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39次提及“就业”,创历年之最。报告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企业保就业。如何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如何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怎样推进?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全面强化就业优先:千方百计全力以赴 记者: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39次提及“就业”,这释放了哪些信号? 相比往年,今年的报告篇幅压缩了一半多,但却多次提及“就业”,“一降一升”释放了两方面信号:一是今年就业形势严峻,稳就业、保就业压力大;二是政府援企稳岗保就业决心大,“就业优先”被进一步放到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 除了就业成为高频词外,今年的报告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没有提出一个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但是特别强调了就业优先的指标。从就业指标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指标,到就业优先替代经济增长的具体目标,这是一个非常之举,也是一次突破性的探索,进一步彰显了就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先位置,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对就业与宏观经济发展关系问题认识的深化,以及对经济增长内涵认识的深化。 就业一头连着老百姓的饭碗,另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就业达到一定的水平,也就意味着经济增长恢复或是达到了一个合适的水平。 今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包括就业在内的高质量发展将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事实上,疫情期间我们看到,虽然新增就业有所下降,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但是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也创造了很多新的就业机会。面对这些就业的结构性机会,无论是劳动者还是政府都需要积极应对,顺势而为。 张成刚: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这一突如其来的冲击,我国政府在稳就业基础上提出保就业保民生的主张。今年的报告多次提到“就业”,反映出稳就业、保居民就业是今年以及今后一段时间政府工作的一条主线。只有守住就业这一民生底线,保障老百姓吃穿用度的基础,才能更好地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动带来的风险。 简单地说,我国政府在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中,努力保障老百姓就业的确定性。 记者:报告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对此,应怎样理解? 刘燕斌: “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要求,一是强化“稳就业是第一要务”的理念。理念引导着目标的制定和政策的实施。稳就业、保居民就业,位于“六稳”“六保”之首,因此必须将稳就业作为宏观政策所要实现的第一目标。二是强化各项经济社会政策对稳就业的支持力度。就业是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重大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受疫情冲击,当前就业形势复杂严峻、稳就业任务艰巨繁重,必须强化财政、货币、投资、产业、外贸以及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等各项经济社会政策对稳就业的支持力度。三是强化千方百计、全力以赴稳就业的各项举措。报告提出,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这要求各地方、各部门应想方设法、竭尽所能结合实际采取各种方法手段稳就业、促就业、保民生。同时,还要取消各种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助力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小商小贩的生存和发展。 “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要求,一是通过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支持企业降低成本、减轻负担、改善经营环境,帮助企业克服困难、渡过难关,从而实现保企业、稳就业的目的。同时,财政政策还应加大预算投入,支持公共就业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和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二是通过更加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以便缓解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助力企业生存发展,留住就业岗位。三是通过扩大有效投资,如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发展人工智能,以及推动数字经济、共享经济、新产业发展,拓展新的就业空间,创造更多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方式,激发就业市场活力,促进稳就业、保民生。 稳住市场主体: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记者:“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是这次报告的明确要求。应如何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刘燕斌: 企业是提供就业岗位的载体。按照报告提出的要求和指明的方向,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留得青山,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一是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在前一阶段出台的“免减缓返补”等政策的基础上,延长支持政策的实施时间,加大税费减免力度,降低企业电价、通讯资费、房产租金等生产经营成本。 二是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通过延长中小微企业贷款还本付息时限,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拓展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并降低费率等金融政策工具,提高中小微企业贷款的可获得性并降低综合融资成本,从而助力保市场主体、稳就业岗位。 三是加快扩大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覆盖面,加快探索建立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职业伤害和失业保障制度。目前,中小微企业的失业保险参保率普遍不高,当前迫切需要大力推进失业保险覆盖面向中小微企业扩展。同时,在防疫的特殊情况下,突破有关规定,阶段性缩短缴费义务期,在中小微企业履行参保手续后即可享受到援企稳岗、培训补贴、社保补贴等政策支持。 四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应调整有关管理措施、简化手续,帮助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复市复业;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做到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放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经营场所限制,便利各类创业者注册经营、及时享受扶持政策。支持各类企业融通发展。以公正监管维护公平竞争,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挖潜新的就业增长点:顺势而为补齐短板 记者:报告提出,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新业态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主要作用如何体现?如何推动新就业形态进一步发展? 张成刚: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就业形态。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之下,新就业形态可以吸引大量就业困难群体,一些在疫情期间招工难的互联网平台加大了招聘力度。一些受需求影响业务量下降的平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恢复,也将加大岗位开放力度。新就业形态也可以精准服务受疫情影响群体,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日前部署实施了“数字平台经济促就业助脱贫行动”,旨在依托数字平台企业提供就业机会,努力减轻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新就业形态最重要的作用,是帮助提升劳动者的创新意识,扩大创新空间,增强创新能力。 我们看到,在新就业形态中,无数普通的劳动者,正在努力尝试利用新的技术、平台、基础设施和政策机遇,创建新的商业模式,扩展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提升个人的市场价值,这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刘燕斌: 要补齐新就业形态发展短板,根据平台企业和新就业形态的特点,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厘清平台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关系,保护劳动关系双方权益。要加快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和失业保险试点工作,及时总结推广,使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人员在遇到职业伤害和失业风险时,及时得到补偿和救助。 助毕业生端稳“饭碗”:精准施力全链条服务 记者:报告提出,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今年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如何促进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 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的支持,对于稳定整个就业基本盘具有重要作用。今年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人,创历年之最。受疫情冲击的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度普遍推迟,就业形势严峻。应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有形的手,千方百计支持和帮助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 一是消除劳动力、人才市场自由流动的障碍。取消不合理的限制条件,为毕业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择业空间和更多的择业机会。二是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和提供见习机会,对新招用毕业生的中小微企业在工资补贴、培训补贴、社保补贴、见习补贴等方面给予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三是加大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支持力度,在免费创业培训、创业孵化、经营场地、优惠贷款、技术转让、税费减免、社保补贴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和帮助。 此外,还应继续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加便利的线上线下全方位实名制精准的就业服务;分类确定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清单,促进供需匹配。 吴帅: 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除了增加政策性岗位的供给外,还要积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